前段时刻,我聊了一个论题,阿里巴巴,怎样还不如煤炭股?这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“竞赛格式”。
过后,就有朋友来评论,咱们发现这些年,许多职业都阅历了剧烈的竞赛,格式也都有不少改动。所以,我就计划开个小系列,系统地聊一聊一些职业竞赛格式是怎么构成的,未来会怎么改动。本系列不会聚集太多故事细节、以及技能细节,更重视“刻画竞赛格式的要素是什么”。
榜首篇,关于锂电池,字数12000字,估计阅览用时10分钟,能够先保藏再看。以下为正文。
锂电池的技能起源于美国,但商业化却是由日本公司推进展开的。
1970年代由传统石油动力巨子艾克森美孚(Exxon Mobil Corporation)请求了专利,以应对石油危机。但跟着石油危机缓解,这个技能就躺在实验室了。随后被日本公司“丝滑”地学会了。
1991年,索尼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锂电池,并应用在了公司出产的摄像机中。随后,三洋、东芝、松下等日本企业纷繁参加电池出产大军,推进了锂电池在消费电子的遍及。
一起,随同着1990年代日本消费电子比方摄像机、笔记本、MP3等等行销全球,日本企业也树立全球锂电池的霸主,在1998年前后顶峰时期,日本锂电池销量占到了全球总规划的90%。2008年,特斯拉发布超级电动跑车Roadster,选用的正是松下的18650电池(经过收买日本三洋公司取得供给资历)。作为独家供给商的松下,也可谓是“风景无两”。
可是,谁都料想不到的是,随后的十余年,日本电池企业步步撤退,我国电池企业不断向前,并由此拉开了两大故事主线:
一条是我国锂电池职业全体兴起,在全球的比例完结了从0到60%的大跨过;
另一条则是我国企业之间迸发了一轮轮剧烈的竞赛,数次在顶峰低谷之间切换。比方,锂电池(动力)企业数量从2012年到2015年,四年增加五倍,然后又三年关闭了一半,惨烈程度可想而知。